我对马术没偏见,对高尔夫也没偏见,然而广东一小学把马术和高尔夫纳入体育课,还是忍不住说道说道。网友们的尖叫声中,显然把这所学校和“贵族学校”联系了起来。事实上,贵族不贵族,不是问题的关键。
01怎样的“国际化”?
仔细了解这所学校,你会发现,它其实是一所致力于和国际接轨的学校。它有成为真正的国际化学校的企图。在中国的所有学校中,能匹配“国际化”三个字的,恐怕只有屈指可数的几所大学,北大、清华、复旦之类。普通的高校,都不敢声称自己多“国际化”。至于小学中学,就更没法找了。从这个角度而言,有那么几所企图“国际化”的中小学,不是坏事。当然,这条路,“路漫漫其修远兮”,不太好走。国际知名度、国际生源,是两个巨大的门槛。课程设置,学费、师资和国际接轨,就简单了。
02战战兢兢体育课
萝卜白菜,各有所爱。对家长而言如此,对学校而言,也是如此,设置和国际接轨的马术、高尔夫课程,原本无可厚非。把这些课程和素质教育、挫折教育联系起来,就让人暗暗不爽了(也只能暗着了)。刚刚还和一位老师探讨了一个问题,说素质教育在中国太难搞。别提素质教育了,就连体育课,老师也是战战兢兢。这位老师第一次给孩子上体育课,就有学生撞出了血。磕磕碰碰在体育课原本正常,就怕家长大惊小怪啊!家长大惊小怪,情绪传染给孩子,孩子在体育课上有个磕碰,就会大惊小怪、小题大做……这样的情况多了,别说素质教育,就是上体育课,老师也有心理阴影了。
03挫折教育如何搞?
纳尼?这不是自相矛盾吗?一方面,应该搞挫折教育;人家小学搞了,你又说不行……其实我的意思是,别急着一口吃成胖子,什么国际化、马术高尔夫,先把正常的体育课搞好再说吧。嗯,就这。正常的体育课——我是说,除了马术、高尔夫以外的,比如足球、篮球、乒乓球等,每一堂课、每一次比赛,都是挫折教育的“试验田”。换句话说,体育课在挫折教育方面,效果远远强于其他课程。原因很简单,语数英这类课程,考试成绩,看的是排名。体育项目带有比赛性质,看输赢。两个小组对垒,输就是输,赢就是赢,赢家只有一个。参加的体育比赛越多,经历的失败必然越多。姚明曾经说过一句话,什么“胜不骄、败不馁”,不可能的事情,每次失败都很痛苦,平和的心态是建立在无数次失败的基础之上的(大意)。32支队伍角逐,最终的赢家只有一个。赢家和输家的比例,就是1比31。即便是赢家,也是经历无数次失败、无数次淘汰之后,成长起来的。可以说,体育以及比赛,是挫折教育的最佳方式。
04马术高尔夫?呵呵
那么,同样是体育项目的马术、高尔夫,可以用来进行挫折教育吗?当然可以。问题在于,你有条件吗?马场,马匹,高尔夫球场,哪一项是普通学生出得起价的?有条件的贵族学校,尝试一下这类项目,无可厚非。但用来做宣传,就不太妥当了。这是赤裸裸的炫富啊。客观地讲,在挫折教育的效果方面,马术、高尔夫和篮球、足球、乒乓球之类,没什么差别;如果有,就是价格。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乒乓球。因为这个项目,具有典型的“一对一”特征,两个学生对阵,要么输,要么赢。这种“一对一”的项目,对培养孩子的挫折耐受力,大有好处。每一次失败,都是他内心深处的积淀;这种积淀,会逐渐由挫折感转化为适应性,由适应性逐渐转变为积极心态,对孩子的未来,大有裨益。高金国,笔名高了高,教育学者,文史研究员,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专栏作者,高级编辑,著有《好父母养出好孩子——给家长的35堂教育思考课》《写给孩子的趣味中国历史》《人生是一场修行》《乔布斯告诉中国》《唐朝那层窗户纸》《齐国那些事儿》等图书23本。高了高
灌溉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