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晚《华豫之门》
播出时间:21:15分
说起这贵族运动,人们都会不自觉想起高尔夫。但要说这高尔夫球起源于中国,可能有些小伙伴就有疑问了:
高尔夫球明明是从洋人那里漂洋过海传过来的,怎么会是中国发明呢?
我们先来看看这幅明代《仕女图》。
几位小姐姐手持类似打高尔夫球使用的曲棍在打一个“球”!
再来看看这幅《明宣宗宫中行乐图》,这幅图为我们生动地再现了明代皇帝丰富的宫廷生活。
且看明宣宗手握球杆站在私人球场上,地上有多个球洞,正如今天高球场在每个球洞插有旗杆,图中每个球洞也各插有不同颜色的旗子作为提示。
这项运动在古代叫捶丸,拿小棍捶石球之意也。类似明宣宗捶丸的中国古画还有多幅,画中挥杆的有孩童、有仕女,显然当时人们不分男女贵贱都爱捶丸。
成都体育学院博物馆藏的元代捶丸球
捶丸运动最早是由唐代风靡的马球变化而来,不骑马的马球叫步行球,慢慢就变成了捶丸。
马球自唐初传入中原以来,成为上流社会十分流行的竞技活动。但由于马匹昂贵,场地受限等原因,中晚唐出现了一种“步打球”。
从事这项运动的人不再骑在马上击球,但保留了马球的规则与用具,在地面上徒步以杖击球入门而计胜负。
唐代绞胎捶丸
宋代在步打球的基础上,变球门为球窝,使之更加不受地形限制,非常类似于我们现代的高尔夫球运动。
再加上元世祖至元十九年,寧志老人编写的《丸经》一书的记载,更让人不得不细细品味捶丸与现代高尔夫的关系。
据捶丸专著《丸经》记载:
至宋徽宗、金章宗,皆爱捶丸,盛以锦囊,击以彩棒,碾玉缀顶,饰金缘边,深求古人之遗制,而益致其精也。
说明宋徽宗不仅爱打球,还要晒豪华装备,他的球杆以金子装饰缘边,顶上还有玉饰,球包是个锦囊。
宋徽宗还深知业精于勤,经常学习古人的技巧,要是在今天那咱们徽宗的水平肯定是球星级别的!
要说古代人有多爱这项运动?宋代范公俘《过庭录》曾记载了一个故事:
滕甫元发,视文正(范仲淹)为皇考舅,自小侍文正侧,文正爱其才,待如子……(元发)爱击角球,文正每戒之,不听。一日,文正寻大郎疑业,乃击球于外。文正怒,命取球,令小吏直面以铁槌碎之。球为铁所击起,中小吏之额。小吏护痛间,滕在旁拱手微言曰:‘快哉!’文正亦优之。
这个故事讲的是范仲淹外孙、北宋官吏滕元小时候爱玩击球,范仲淹担心他玩物丧志,每次劝戒他都不听,最后命人拿铁锤将球打碎,碎渣四溅。
宋童子捶丸图陶枕
捶丸在宋代风靡一时,连小孩子都非常喜欢。古诗有云,“城间小儿喜捶丸,一棒横击落青毡。纵令相隔云山路,曲折轻巧入窝圆。”讲的就是小孩子捶丸时,击球入穴的情景。
《丸经》全书目录有三十二章,从捶丸比赛规则到挥桿要领,从球棒的製造到场地如何保养,洋洋洒洒,专业与精緻的程度似也不输工商业与科技发达下的现代高尔夫球运动。
比如捶丸的球桿就有杓棒、扑棒、单手、鹰嘴等十种,与高尔夫选手在比赛中需要用到木桿、铁桿、长桿、短桿辅助,捶丸的讲究犹有过之。
宋蕉荫击球图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除了利用天然山坡打球,同样的,即使在平坦的草地上,捶丸的场地也人為地设些高低不平的障碍。
今天高尔夫球设有发球座作為每一洞的发球点,捶丸也划定击球点称為「基」,捶球时分头棒、二棒、三棒,头棒需先安基再击球,每棒以前一落球处為新的起点。林林总总,可以説除了名称不同,捶丸的整套球戏模式,几乎是高尔夫运动的翻版。
莫怪近来捶丸已成為探讨体育与游艺史学界不可缺的研究项目。「被西方称为发源于十四世纪的高尔夫球,是否与火药一样,也是由蒙古大*在十三世纪带进欧洲?」因此有了高尔夫球是否由中国古代的捶丸发展、演变而成一说。
在今晚的节目中,一枚饱经风霜的捶丸即将现身《华豫之门》,为大家展现当年丰富多彩的“古代高尔夫”!
另有来自山东的葛先生带来一本失传多年的“武林秘籍”,究竟出自何门何派?是否真是“江湖人必争之物”?
启功“发烧友”耗时十年时间寻找其书法真迹,今日带到节目现场,到底是真是假?价值几何?
敬请